——访广东省中医院肿瘤大科主任吴万垠教授
文:胡戈
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
不论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百姓;不论是腰缠万贯的老板还是普通打工者,可以说不论什么人,只要癌症找上了他,他就会陷入绝望。虽然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研究了一些防治癌症的医药、方法和手段,但要说达到完全攻克癌症的目标还很远,人们依然谈癌色变。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大科主任、肿瘤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吴万垠,30多年来专注于中医药联合西医的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药物、生物免疫治疗及介入治疗的补充替代治疗研究与临床实践,应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运用中医药对肿瘤手术后的预防复发以及配合放化疗、分子靶向药物的增效减毒、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称为“癌症的克星”!
广东省中医院吴万垠教授
普通农家子弟到医学大家的嬗变
安徽省和县文化底蕴深厚,文人辈出。吴万垠,吴敬梓先生的后裔,1964年就出生在和县陶店的一个小村庄。著名的文学家吴敬梓(1701-1754年)编著的《儒林外史》名扬近代文学史,其中的《范进中举》更是多年来成为中学生语文课的范文。在离滁河约40公里的滁州,还有建有醉翁亭的琅琊山,著名的欧阳修《醉翁亭记》即出于此。
吴万垠的曾祖父是一个举人,但其父亲却因爷爷“舍不得打手心”而文化最低。但对吴万垠影响最大的却是母亲,无论是他走南闯北或远渡重洋,儿提时接受到的母爱及“做事唯思利及人”的精神时刻都在滋养他的成长,成为他心灵的明灯。
1981年高考前几个月,吴万垠突然患了一场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重病,当地医院判定“无可救药”,后来却竟然奇迹般的自愈了。病愈不久的他高考分数仍然比普通大学录取分数线高6分,并欣然选择了中医。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他到安徽省肿瘤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担任住院医师、助教三年后,考取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硕士生,毕业后再次回到安徽省肿瘤医院担任主治医师、讲师。两年后,他再次考取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博士生,从事肝癌研究,三年后接着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内科读博士后,从事肝癌研究。从2011年开始,先后担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2001年,还被广东省人民政府选派赴日本兵库县立成人病中心作为研修员,研修肿瘤的化学治疗。
从1981年至今的37年,吴万垠教授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到博士后、研修员;从助教到博士生导师;从住院医师到大科主任、国家级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执着,坚韧,孜孜不倦,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大家。
近年来,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的科研课题。他是国际合作项目加拿大TerryFox癌症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参与并主持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分中心课题的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和英文版、《广东医学》、《中国肺癌杂志》、《中国肿瘤》等杂志特约评审专家及编委等。主编及参编肿瘤专著15部,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150余篇。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
吴万垠教授在全国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学术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此外,他还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外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因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他被评为国家肿瘤重点专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医院及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8年获新南方优秀教师奖;2012年获广东省科教文卫“医德标兵”。2015年当选首届“羊城好医生”。
在谈到成功时,吴万垠教授谦逊地说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名师的指点:“我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名师们的倾情相助和指引。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在我追求、拼搏和苦干的过程中,他们永远面带微笑地站在我的身旁启发引导,推动我去探求神秘医学的无穷奥秘,使我逐渐破疑解惑,逐渐有所领悟。我从恩师们的身上真正体会了‘医学大家’的风范。是他们成就了我的梦想,是他们带领我在寻医路上执着前行!谢谢恩师们,恩师难忘,难忘恩师!”
在吴万垠教授主编的《癌症患者的生存之路》中,他列举了刘伟胜、于尔辛等九位教授对他的帮助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他还认为患者是最好的老师,说“他遇到了多少患者,他就遇到了多少老师”。由此可见,吴万垠教授尊师重道、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操!
中西医结合的癌症克星
医院专家号难挂,但“吴万垠医生的号好难好难挂啊”!病人家属没办法只好到网上求助。正是因为吴万垠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种类繁多的癌症,被誉为“癌症的克星”,才让患者挂他的号难上加难。
吴万垠教授主攻病种包括肺癌、肝癌等多种顽疾,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擅长运用中医药对各种肿瘤手术后的预防复发以及配合放化疗增效减毒、改善生活质量及中医药对分子靶向药物的增敏(增效)、减毒作用。
吴万垠教授为病人诊治
如在肺癌治疗方面,他认为肺癌的病机以肺脾气虚,痰瘀互结为主,其证型以气虚痰瘀型较多见。治疗中处方以辨证、辨病联合对症治疗为原则,其比例灵活调整。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联合辨病抗癌,同时治疗患者急需解决的症状。他坚持专病专方,以“抗癌扶正方”加减治疗肺癌,全方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扶正则重视补益脾肺之气,祛邪则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为主,多药合用,共奏扶正抗癌之功。并且坚持中西医结合,不囿于一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替代与补充作用。
如患者陈女士,2008年9月,佛山某三甲医院行胸腔镜下右下肺癌根治术,从术后的复查结果看到肝脏有多发转移病灶。于是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陈女士做了4个疗程的GP方案化疗(吉西他滨+顺铂),虽然化疗后复查肝脏转移灶稳定,但是化疗过程令她觉得非常辛苦,她想,要不看看中医吧。
通过吴教授详细了解陈女士的资料及望闻问切,2009年3月,陈女士开始口服中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很快,陈女士的身体就从化疗中恢复。2009年10月,陈女士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从事她热爱的工作,并且一直坚持口服中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定期复查胸部CT未见肿瘤复发、腹部MR提示病灶稳定。
该患者肺癌术后肝、脑转移,积极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同时配合门诊中药治疗,获得长期生存,截至日前,生存时间达9年。口服中药期间,可耐受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发生,难能可贵。
吴万垠教授还曾经在澳门科大医院接诊一个左腋下巨大肿物的病人,家属推着他坐轮椅而来,已经经过多家医院的西医医生诊断,就是没能确诊,也未给他施行任何治疗。见他已经相当虚弱,吴万垠教授给他施行了益气健脾、化痰祛瘀抑瘤的中医药治疗,3周后再次见到患者,左腋下的肿物已经缩小一半,可西医仍还没有诊断结果。后来经过吴万垠教授进一步处方调药,2月后腋下肿物完全消退,而那时西医的诊断依然没有确立。几年前吴万垠教授还接诊过经熟人介绍来的一个女病人,胸部手术麻醉后出现尿潴留,非常难受痛苦,经常要到医院去急诊导尿,西医也查不出什么原因。吴万垠教授给她望闻问切后,以古方《八正散》加减,服用2周后奇迹出现,尿潴留逐渐好转,至今未再发作。这两个案例都是典型的中医药治好疾病但按照现代医学却无法解释作用原理的。他治疗类似的病例非常之多。
吴万垠教授在澳门科技大学
创建于1992年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也在学科带头人吴万垠教授的带领下,继承发扬前辈的学术精髓,已发展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为国家中医临床肿瘤研究基地科研协作单位。该科依托先进诊疗设备、齐全的专科、雄厚的技术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和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优势,结合专科的主攻病种即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确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切入点。对不能从化放疗获益的晚期患者以单纯中医药替代治疗,中医药与放化疗联合应用以减症或减毒、增效的补充治疗,老年人、体力状态差患者的替代治疗,中医药与新技术(如消融)结合的补充治疗,中医药与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以增效减毒或增敏、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术后或放化疗后中医药的维持治疗,高危人群(癌前病变或“无瘤”患者)的治未病等方面,全程、规范化、个体化开展对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其中,中药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敏、减毒、增效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肿瘤患者前来就诊,年门诊量11万多人次。
吴万垠教授门诊并指导研究生
引领治癌理论研究的巨擘
吴万垠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多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评审专家。主编及参编肿瘤专著教材15部,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150余篇。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人。此外吴万垠教授还研制了大量的抗癌中成药,如扶正抗癌方颗粒;膏方系列的扶正抗癌膏方(益气抗癌膏方)、健脾理气抑瘤膏方(健脾抗癌膏方)和益气养阴抑瘤膏方;丸药系列的抑瘤丸、通便丸、止泻丸、消水丸、增食丸、安神丸、止痛丸等及定制水蜜丸、水丸、蜜丸等。可以说,吴万垠教授是名符其实的引领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理论研究的巨擘。
吴万垠教授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多年的临床实践,他创造的许多医学理论和观点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极高评价和广泛认同。
——关于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面,吴万垠教授认为:传统中医药学在肿瘤治疗领域运用广泛,是最重要的补充替代治疗,多用于与手术、放疗、化疗联合或随后的辅助治疗,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肿瘤治疗毒性,并且能起一定的增效作用,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关于中医药治疗肿瘤,比较合适的提法是将中医药作为替代和补充医学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作用点包括:(1)不能从化放疗获益的晚期患者可以用单纯中医药替代治疗;(2)中医药与放化疗联合应用以减症或减毒、增效的补充治疗;(3)老年人、体力状态(ps)差患者的替代治疗;(4)中医药与新技术(体外高频热疗、粒子植入和射频消融等)结合的补充治疗;(5)中医药与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以增效减毒或增敏、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等;(6)术后或放化疗后的中医药的维持治疗;(7)治未病:高危人群(癌前病变或“无瘤”患者)的预防。同时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发展必须走循证医学道路,与现代医学科技合作,建立科学的中医与西医交流、合作平台。
——关于中医治疗肿瘤“辩证”与“辨病”谁为先的问题,吴万垠教授认为,现代中医诊断治疗一个疾病不应该停留在仅仅对疾病的症状的辨识,而应该是在对疾病的现代诊断认识基础上的辨证论治。理由如下:1、其实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都是以病为纲,某某病出现什么脉象,再得出证,再出现治。如“太阳病脉证治……”、“黄疸病脉证治……”。2、同是肺癌,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但肺癌又分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等,而西医对这些又按基因突变分为不同的类型,治疗方案与预后截然不同。如果他们仅仅按照咳嗽、胸痛、少气等来辩证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判断肯定不如按现代医学的细分来的准确。所以,他提倡中医肿瘤学治疗疾病应该辨病为先,疾病确立之后再辨证论治。除非在短时间内无法确立疾病或具体准确疾病的情况下,才可以先施以辨证论治为主。
吴万垠教授2013年参加美国芝加哥ASCO年会
——关于肿瘤患者饮食宜忌方面,吴万垠教授认为,了解了癌症的罪魁祸首以及导致他们产生的温床,便可以从膳食结构和烹调方式等方面调整饮食宜忌,从而尽量避免“病从口入”。首先,他们可以确定哪些食物不能吃或宜少吃;其次,他们要知道癌症病人吃什么为好。第三,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也根据不同疾病而有不同标准。减少致癌物和致癌物前体的摄入,增加保护性食物的消费,保持平衡膳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可达到膳食防癌的目的。总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能够使癌症离他们远点。
——关于肿瘤患者心理调配方面,吴教授说,应该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将其病情发展、治疗方案、医疗风险、医疗费用、预后等向患者及家属作全面分析,保证其充分知悉,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也应注意到,告知患者前应考虑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心理承受力、性格特征、文化程度以及患者家属意愿等因素,告知的方式和时间可因人而异。对不同的患者,告知患有癌症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要注意告知的时机,在患者心理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告知比较合适;二是要有家属在场进行告知;三是可以循序渐进地告知,不要一下把癌症及预后完全告知,尤其是对晚期患者,只能进行姑息治疗时,不要立即告知。对极个别病人如很悲观的病人需要瞒着他,以让他安心地度过余生。
——关于癌症患者的人生规划与安乐死方面,吴教授说,肿瘤病人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更多的人文关怀,能使他们拥有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可以更好地激活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的生长。而负性心理因素和情绪,对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对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相关性。每一个癌症病人,特别是晚期癌症病人,医生要尽快地帮助病人甚至家属对这个病人快速做一个人生规划,尤其是制定一个适合这个病人的治疗方案,尽可能公开化,应该让病人了解自己病情,而不是让病人糊里糊涂地死去。另外,要合理地使用止痛药以减少晚期癌症病人的痛苦。对于终末期无望的患者要适可而止的采取抢救措施!
——关于互联网+中医肿瘤医疗方面,吴教授说,“互联网+医疗”为患者就医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中医肿瘤专科医生,通过互联网远程收集患者提供的病历资料,完全可以实现对患者确立诊断和治疗方案,甚至进行中医处方,可以补充医院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服务、病人能不受时空限制接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生资源能很方便地被社会共享……。
吴万垠教授还对自己的常用抗癌中成药的用药体会进行总结归纳,与同仁和患者分享。如《癌症患者生存之路》选辑了几十例经吴万垠教授治疗获得长期生存的晚期肿瘤患者的真实案例,尤其记录了常规治疗案例以外医生与患者、家属的互动过程及心理感受,充满人文关怀。可供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以及患者、家属和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吴万垠教授与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合影
大爱于微的盛世良医
30多年来,在漫漫的医学之路上,吴教授始终践行着“不为良相,当作良医”的人生志愿,始终对这个时代、国家怀有使命感,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他一直围绕“良医”这个目标孜孜不倦地奋斗,亲身经历过“非典”的磨难,让他更加感恩生活,懂得时间的宝贵,也深切体会到作为“病人”时的内心世界,竭尽所能为他人减轻病痛,用每一天的坚持践行他的人生志愿与内心信仰。他每天总是7点半提前到岗,开始着手准备一天的工作事宜,然后是医护工作交接、查房、与病人家属交流,疑难病例讨论、会诊病人;每次门诊,他的门诊量都会超过规定任务的两倍以上,有一次竟看了75个病人,拖班到晚上7点。并且成了家常便饭。
简单的午饭后,他也常常接受病人家属咨询,休息时间则是经常召开研究生会议,讨论科研课题。希望学生们能够承担起自己的使命,追求卓越,成为有理想、有行动力的人。要求他们不仅要练就精湛的医术,更要怀有一颗“仁慈’’之心,要有人文情怀,懂得关爱患者。
晚上即便很晚回到家中,他也会在个人网站(http://wuwanyin.haodf.com/)上给患者答疑和咨询。经常有患者深夜给他发来咨询信息,他也会及时回复、答疑解惑。很多外地患者在接受他的诊疗方案后获得长期生存,还从来没有见过他本人。自2008年开通个人网站后,其总访问已近600万次,帮助了20多个国家的六千多名患者,收到感谢信近百封、心意小礼物数百个。他还在上面发表科普文章37篇。
从2004年开始,他加入了深圳市红十字会爱康之家服务队,每个月都会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行动不便的癌症患者义诊、进行健康教育,风雨无阻一直坚持,在所有志愿者中他是坚持持续服务时间最长的。深圳市红十字会领导曾亲自带着感谢信与锦旗来到广东省中医院,感谢他为深圳市红十字会和广大患者所付出的爱心。
从2008年开始他受澳门科大医院邀请,每周一次克服路途的颠簸和艰辛,去澳门诊病。途经珠海时,他想起珠海一对每周必去广州求医的老夫妻,还有珠海那些行动不便的癌症患者,于是每周他都会在珠海拱北口岸地下商场就餐的快餐店,利用短暂时间为他们免费看诊,然后赶赴澳门科大医院,在那里一直诊病到晚上9点才能休息、吃上晚餐。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每个节日可能都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个。为此,他在病区带领医护人员开展“陪住院患者过节”等活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他都会订购一百朵玫瑰,带着医护人员走到每一个患者的床头,亲手递上一朵玫瑰祝女性患者节日快乐,嘱咐男患者转送给照料他们的女性家属、感谢她们的辛劳与爱护。
作为大科主任,多看患者,薪酬不会相应提升。但很多患者恳求他加号,他不忍心让他们满怀希望的心跌落谷底,就算自己辛苦一点、累一点,于患者的病痛、等待而言都算不了什么。他也不会因为患者太多而敷衍了事,坚持认真接诊每一位患者是他的原则。同事们也曾多次劝他不要加号了,但是他想短短几分钟不仅能给患者提供治疗方案,更能在精神上给他们带来生存希望,所以再苦再累他也要坚持,这才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价值。
一天如此,一周如此,一年亦如此。筚路蓝缕,长年累月,吴万垠教授就是这种如打仗般的节奏,为了医学、为了病人无私奉献着自己能做的一切。即使如今他担任了大科主任,有大量的科研、教学及管理等任务,但他仍然坚持临床接诊(周一下午大德路总院、周二下午固生堂东湖分院、周三上午芳村分院),坚持深入一线为患者提供直接的诊治服务。
吴万垠教授,这位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起来的医学大家,这位癌症的克星,引领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理论研究的巨擘,这位大爱于微的盛世良医,希望“能够让健康回归人的本位,让医学真正源于人类健康的需要,让中医更具有人文情怀,让自己能够充分发挥作为医生的价值,给更多人带去安心。”
本文只是吴万教授人生的剪影,还有更多的闪光点,更多感人的事迹等我们去挖掘、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