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文章

养气就是养命,吃什么才能扶正祛邪,远离气虚?

时间:2017-06-28 17:41:03  阅读:20+

  中医讲,人体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气虚。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出现气虚症状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会出现因邪气留恋导致气虚湿毒引起的盆腔积液、湿疹、下肢浮肿、体倦乏力、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气虚有着怎样的关系?吃什么才能扶正祛邪,远离气虚,有效解决上述症状?
 

  2017年5月8日由无限极高品质中草药健康食品独家冠名播出的CCTV-10《健康之路》节目,特邀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李刘坤讲解如何巧用宝贝茯苓、黄芪,解决因体虚邪恋引发的正气不足而导致的各种问题。
 



  气虚涉五脏。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两方面。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因此,想要拥有好身体,就要扶正祛邪补正气。
 



【巧用茯苓扶正气】

  中医认为,腿肿是气虚,即水湿运行不好引起的。如果水的运行出现障碍,就会瘀滞体内,比如停到腿、脚上,就会使下肢浮肿,停到上肢,上肢浮肿,从而引起慢性的浮肿水肿。所以,生活中因气虚湿毒引起盆腔积液、湿疹、下肢浮肿、体倦乏力、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等症状均有迹可循。中医讲,气是脏腑的推动力,脾又主运化,即脾具有转化输送、消化吸收的能力。同时主血,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的功能,是供血、藏血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万能器官之一。脾还可化水谷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至其他脏腑组织来维持整个人体的生理机能。此外,脾在运化水谷的同时,还会运化水湿,脾与肺、肾、三焦、膀胱等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中医认为,茯苓甘淡性平 ,其特点是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补正,又能祛邪,自古以来就是药食兼用之品,常与党参、白术、薏米、黄芪、山药等配伍。能健脾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具有标本兼顾的功效又能增强免疫。现代研究也指出,茯苓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皆有促进作用,特别适合于老人、儿童、孕妇和病后体虚者食用。
 



【巧用黄芪提正气】
 

  《黄帝内经. 素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衡,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详细来说,就是阴阳要平衡,脏腑各安其职,气血运行井然。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肝、脾、肺、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等功效。现代医学亦研究证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是用作增进机体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可见黄芪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尤其身体虚胖,肌肉松软类人群。将黄芪配伍茯苓、党参、炒白术等中草药配伍而成的益气解毒汤(详见下图),能补气升阳、提升人体正气、排除体内湿毒。
 



  现今黄芪除了被用于遣方用药,也被广泛应用到健康食品中,如无限极元泰片就是精选茯苓、竹荪、香菇、黄芪、银耳、虫草菌丝体、微晶纤维素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采用现代科技提取活性多糖。经动物功能试验证明,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能。是全球首个获得中美双专利的复合多糖产品,且首创高效三层复合技术,阐释全新的多糖复合机制,通过独有的三递增效原理,更强激活免疫系统,扶助正气的全新专利产品。



  我们人体是一个有“智慧”的机体,我们的身体有好多“哨兵”∶如心脏、四肢、肠胃等。一旦我们的身体有异常时,这些哨兵会立即做出反应通知大脑。我们就会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所谓:正气动,谷气行,水津布,气血周流不息;正气静,五脏安,神得养,精气培补充盈。
 

  【观看视频】请戳↓:

  http://t.cn/RSY6q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