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文章

 “人文清华”讲坛|彭凯平专场:求解幸福

时间:2017-06-08 11:54:32  阅读:20+
   “幸福的体验是一种澎湃的福流。我希望30年之后,《新华字典》能够把‘福流’作为一个词语收录其中。”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6月5日晚做客“人文清华”讲坛,与现场观众分享他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求解幸福”的思考和感悟。演讲在美国著名黑人爵士乐歌手阿姆斯特朗的名曲《如此美好的世界》中结束,这是彭教授心爱的曲子,也传递出他对幸福、美好的积极求索。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彭教授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剖析关于幸福的常见误区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心理危机。“幸福不是虚幻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满足,幸福不是有钱就可以,也不是靠别人就能给予,幸福更不是独善其身。幸福其实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

  在2017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中,中国仅排名第79位,彭教授分析认为,社会公益捐赠严重不足、缺乏基本的社会信任以及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偏低是导致中国幸福排名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正是在整个中国社会需要积极构建社会正能量、增强老百姓幸福感的大背景下,彭凯平教授一直在思考清华心理学系应该如何在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和人民幸福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清华心理学系愿意弘扬提倡积极心理学和科技心理学并努力做出技术的探寻,所以我们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幸福科技实验室,希望能够利用清华跨学科的技术优势来提升我们清华的心理学,靠清华的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来建设领先于世界的心理学。”

  2017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 中国排名仅第79位

  联合国每年都要公布世界幸福报告,而今年中国的幸福指数排名在此榜单上仅排在第79位。

  彭凯平教授认为,中国不论是在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平均寿命、医疗健康保险等硬指标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拖累中国实力的恰恰是三个重要的心理指标:第一、中国人愿意做公益、做慈善捐款的比例很低,尤其是中国富豪不捐钱、不花钱,中国富人的捐助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位。

  第二个指标是社会信任度比较低。“别人说了一句正面的高大上的话,我们一言以蔽之,装,因为我们本能地就烦别人装。”而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会导致社会的敌意归因倾向。

  第三个指标是主观幸福感。当我们问中国老百姓幸福吗?得到的最多的表达是“不知道”。

  正因此,彭凯平教授强调,心态建设、心态发展、心态调整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进步之后必须补的一门课程,心理建设甚至要摆在社会建设之前。“你的心理建设如果没搞好,搞社会建设和政治改革都会出问题,所以心态调整是第一位的。”

  80%的中国人不能从工作当中得到快乐

  彭凯平教授带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团队做了很多网络心理的研究,除了研究幸福指数之外,也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健康指数做了诸多研究。换句话说,老百姓在做什么事情?每一种事情为他带来幸福的感受如何?

  他们的研究发现,80%的中国人不能从自己的工作当中得到快乐,中国人在工作中产生幸福感的人数,在世界上所有工业化国家里面排名倒数第一。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把工作当做一种责任、贡献和服务,当做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不是让自己产生幸福的方法。

  彭凯平教授支招说,虽然外在的环境不能改变,但自己对工作的认识能够改变,可以尝试把工作当做幸福的手段和方法,也可以把这个工作当做一种产生意义的特别重要的源泉。

  过了一定的幸福拐点之后,幸福跟金钱就没有绝对的关系了

  大量的心理学调查研究已经发现,过度的金钱满足未必是幸福特别重要的保障。特别富裕的人和一般人在幸福感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暴富的人往往还不是特别幸福。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研究,也是经济学的研究甚至发现,一夜暴富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幸福指数比没有中彩票的人还低。所以,幸福其实跟金钱之间并没有完全对应的关系。

  彭教授在演讲中介绍,1991年曾有一个关于人均国民收入和幸福感的统计,发现国家财富与公民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是 r = .67,但主要是在最贫穷的国家里,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大。反而是特别富裕的国家,它的幸福指数未必很高,很多国家,像美国、日本、韩国,GDP都不错,但是他们抑郁症的比例,其实比一般的穷国反而高一些。

  当人均GDP达到3000到4000美金(人民币约两三万元)时,经济发展水平略好,幸福感会增强很多,但是过了这个“幸福拐点”之后,幸福感就跟经济收入没有那么大关系了。当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0美元时,国家财富与国民幸福感的相关就消失了,美国的国家财富与幸福感的相关只有 r = . 12,而人权、平等,公正等指标的影响开始明显增大。

  央视该问老百姓的问题“你福流过吗?”

  美国心理学家齐思真·米哈依于1960年代观察企业家、美术家、国际象棋高手、攀岩者、作曲家、运动员时,发现这些人在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中全神贯注地工作,时常遗忘时间的运转轨迹以及周遭环境的知觉。这些人参与的活动完全出自于其内在的乐趣,这些乐趣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报酬。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他称之为FLOW。彭凯平教授将之翻译为“福流”,并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不乏这样的“福流”体验:在《庄子》关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有一位解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工作之中,就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幸福酣畅的状态。

  “因此如果一件事让你产生浓厚兴趣,专注而沉浸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知。你始终被一种愉悦的力量推动着,虽然这件事对你有挑战,但你不断探索,觉得能控制它。当活动完成后,你无比喜悦,体会到创造性的乐趣。如果上面的情景都曾出现,毫无疑问,你就是拥有过福流体验的人。”

  幸福不是爽,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

  在彭教授看来,幸福不是虚幻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满足,更不仅仅是心灵鸡汤,它有脑科学的定位,有神经递质的作用,有经济的、社会的各种效用,也有看得见、抓得着的数据变化。

  彭教授给出的定义是,“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首先幸福绝对不是虚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质的生理的基础,起码有三个特别重要的生理指标和幸福密切相关。一个就是幸福的人一定不能有过度的负面情绪的活动,杏仁核是人类负面信息加工的中心,人在不开心、焦虑、恐惧时,杏仁核充血产生很多不愉快的情绪,所以幸福绝对没有那种杏仁核过分的活动。第二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幸福一定要有一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大脑一个特别重要的神经加工中心叫VTA,它分泌出来的神经化学激素类——类非肽、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都是和我们幸福的体验密切相关的,所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但是除了这些情绪的指标之外,幸福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性的意义,就是大脑前额叶是幸福体验特别重要的区域。“当我们感到幸福时和感到愉快时不一样,一定有一种智慧、人性,有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和满足感。你一定要觉得此时此刻的快乐状态是有价值的,它是有意义的,是社会所承认和接受的,也是你愿意去跟别人分享的,这个叫做意义感。”

  本次演讲,现场观众反映热烈,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活动通过腾讯经典课堂、搜狐教育、千帆直播、网易健康、凤凰文化、中国青年报官方网站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APP及人文清华官方微博在线进行了同步直播。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考试报、健康时报、中国网、千龙网、瑞丽网、未来网的记者也相继关注了活动,或到现场进行报道。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10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专家胡鞍钢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与听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