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文静
4月22日,闭门整整三个月的武汉动物园恢复开放,在动物们的日常“营业”中,人们又嗅到了生活如常的气息。随着各地动物园的陆续开放,它们或许也会成为很多人在这个“五一”假期的出行选择。
逛动物园,几乎是每个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事。但实际上,要做到真正理解动物园存在的意义、尊重圈养其中的那些动物并在与之相处中获得乐趣,却不那么容易。
武汉动物园恢复开放后,一位小游客在园中看熊猫。图片来自:武汉动物园
动物园有“原罪”
疫情期间,国内外很多动物园都经历了漫长的停业期。
缺少了人类参观者,园中的动物们还习惯吗?
不少动物难得地有了外出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在美国芝加哥的谢德水族馆,来自南半球的黄眉企鹅“惠灵顿”在被获准外出散步时,遇到了来自北半球的三头白鲸,倍感新奇的它在鱼类展区停留许久,趴在玻璃窗外欣赏白鲸游泳。
少了人类这个“电灯泡”,一些动物开始“怜取眼前”的同类。
比利时安特卫普市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往常注意力总被游客吸引的黑猩猩,最近一段时间彼此的交流互动显著增多。
在香港海洋公园闭馆后,大熊猫盈盈和乐乐竟然9年来第一次交配成功了,要知道,圈养条件下大熊猫交配繁殖的难度是极高的。
也有一些动物因为人类看客的离开而感到不适。
俄罗斯罗耶夫鲁奇自然公园进入隔离状态后,面对游客的突然消失,黑猩猩开始表现出沮丧的迹象。
在上海动物园闭园的日子里,当偶尔有饲养员经过时,环尾狐猴们会停下手中的动作,瞪大眼睛看着他。
几个月前,它们还是看到游客经过就会最先跑到围栏边的动物。
漫长的空档期,让动物体会到没有人类目光的生活,也让人类思考动物园围栏内外物种之间的关系。
在科普作家、动物园深度爱好者花蚀看来,动物园是一个有原罪的地方。
“它毕竟剥夺了动物的自由。但动物园在现代社会里,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地方。现代动物园有三大目标:第一,保护珍稀动物,留下它们的血脉,通过人工繁殖增加它们的数量;第二,增进我们对动物的认识,尤其是行为学上的认识;第三,为公众提供自然教育。一个动物园,如果做不到这三点,是不配称为现代动物园,也无法面对自身原罪的。”
在动物园设计师、北京动物园资深员工张恩权看来,动物园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收集、展示野生动物,通过行为管理保障动物福利,使游客感受到野生动物是神奇、可爱的;通过保护教育,使游客感受到这些可爱的动物与其野外生活环境的关联,并意识到它们与人类处于同一生活环境之中,而人类的决策和行为会影响这个环境,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
“好的动物园不仅会让游客在参观后获得愉悦和知识,还会获得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这些感悟体现在日常行为的改善中,从而减小对环境的压力,让人类与野生动物更长久地存活在地球上。”
张恩权说,“动物园的核心目标是物种保护,核心行动应是实现积极的动物福利。”
北京动物园的红斑羚好奇地看着游客。花蚀摄
逛动物园要带眼睛、耳朵,还有鼻子
如今,网络上的动物图片、纪录片资源众多、获取便捷。
疫情期间,武汉动物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十几家动物园更是开起了直播,带着网友云“吸”动物。
在这种技术环境下,我们为何还要去实地逛动物园?
在花蚀看来,这样的“浏览”只能借助别人的耳目去观察,而到了动物园,我们才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鼻子闻,去感受每一种动物的独特之处。
花蚀举例说,比如有种叫做熊狸的动物,有个神奇的特性,浑身会散发出甜甜的香味,甚至连肛门腺分泌的味道都是甜香的,有人将此形容为奶油爆米花的味道。
“这个信息我很早就知道,但直到在动物园真的闻过一次,才能感受到那种甜腻腻、带一点臭、类似于热带水果的气味。那可真是神奇。”
2018年底,花蚀做了一件期待许久的事——用4个月的时间跑遍全国41个城市的56座动物园,同时在网上进行图文直播。
当时发起的微博话题“花老师带你逛动物园”,目前阅读量已超过2.3亿人次,途中所写的游记也结集成书《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
行动的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动物,喜欢动物园。同时,我想看看今天国内动物园行业的水平如何,并让大家看到一个动物园爱好者是如何逛动物园的。”花蚀说。
一位深度爱好者会如何逛动物园?花蚀的答案是“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也就是观察动物在干什么、怎么干、为何需要这么干。
而能否看到动物的自然行为,又是评价一家动物园好不好的指标。
“只有把动物养好了,让它们感觉自己生存在了该生存的地方,它们才会愿意展现出自然行为。”
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需要一点动物学知识,但花蚀认为,知识上的欠缺其实可以被细致的观察所弥补。
“比如当你发现,总在水面或陆地上待着的鹈鹕,突然跑到树上了,那你就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它们下面是不是有树枝做的窝、窝里是不是有小鸟,就能发现原来它们上树做窝是为了生儿育女。”
“但是,如果你看到这两种情况,那一般就不是动物的自然行为了。”花蚀说,“一是野生动物和人类互动,比如熊作揖向人类乞食,或者黑猩猩向人扔东西;二是单调、重复的行为,比如豹子来回踱步、大象频繁甩头,可不要把这当作动物们活泼的表现,这些其实都是动物的‘刻板行为’,说明这些动物被养得太差,无事可做太无聊,给憋坏了。”
在台北动物园,游客正在体验穿山甲科普展品。花蚀摄
让动物园变好,你也有责任
走过全国的动物园,虽然明显感到整体情况慢慢的变好,但花蚀也见到,不少动物的刻板行为、低劣的动物表演等仍出现在一些动物园中,投喂、惊吓动物等游客错误行为也很普遍。
一些动物园与公众仍未能真正学会尊重动物、理解动物园存在的价值。
在张恩权看来,这与国内绝大多数动物园的起源有关。
20世纪50到70年代,国内几乎所有省会城市和大部分城市都修建了人民公园、劳动公园等大众休闲娱乐场所,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些公园或原有的公园内,就划出一小块地用来饲养、展示野生动物,这些“动物角”也被称为“园中园”。
“在这些动物园中,野生动物只是用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的。后来的几十年,地产经纪将绝大多数‘园中园’从市区逼到了郊区,过去的‘动物角’纷纷变成了独立的动物园。遗憾的是,这些新兴的动物园并没有改头换面,只是变得更大、圈养的动物更多了。”张恩权说。
但如今,这些动物园不得不作出改变了。
“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能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公众的知识和意识超前于动物园的发展现状时,动物园承受的舆论压力就会慢慢的大。”张恩权说。
所以当注意到“花老师带你逛动物园”的话题阅读量如此庞大时,张恩权觉得看到了动物园行业的希望,因为“居然有那么多人在关注动物园,有那么多人认为‘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
公众不但可以作为参观者被动地享受动物园提供的服务与价值,还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动物园的发展进步中。
张恩权一直相信,公众的关注,是动物园进步的唯一动力。
“事实上,很多热爱自然、关爱自然的年轻人对动物园的关注,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3年,一位名叫“北京动物园爱好者”的网友,每天在微博上发一条帖子,敦促北京动物园改造此前馆舍陈旧单调、游客投喂严重的熊山,并持续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受此影响,2014年,北京动物园的熊山开始改造,变成了如今更完善的新式展区。
“公众的关注和监督所带来的改变,可能是短期的,比如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的改进和处理;也可能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近些年来,国内动物园对马戏的看法正在改变,慢慢的变多的动物园宣布不再做动物表演,转而进行科普展示。”花蚀说。
在他看来,中国的动物园正处于转型期,从老旧的“收集癖”转型为新式的基于保护教育的现代动物园,提升动物福利也成为整个行业都认同的理念。在这个关键时期,公众对动物园的关注,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孩子,任何一个人都有责任把动物园变得更好。”张恩权说。
逛动物园小贴士
去动物园逛应该带什么?
逛动物园,最重要的是观察。
大多数动物园提供了让人近距离观察动物的条件,但是,有时候很多动物还是隔得很远。
因此,大家逛动物园的时候,最好是带上望远镜或者长焦镜头,这样远处的东西才能看得真切。
喜欢的动物园,至少要逛两遍。
第一遍:不妨走马观花,看清楚动物园里有什么,找到你喜欢的动物和展区。
第二遍:好好观察你喜欢的动物和展区,多观察自然行为。
想更加了解动物园,你还可以阅读:
《如何展示一只牛蛙?》《致力于物种保护: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物种保护策略》《图解动物园设计》《动物园野生动物行为管理》。
(摘自《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花蚀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1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20-04-30 第5版 文化)
编辑 | 赵路
排版 | 郭刚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