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从小都是生长在“被比较”的阴影下。我小时候做的好的被比较了,父母会说,“那算啥”;做得不好了被比较了,父母就说,“你看看XXX”。
从幼儿园愿不愿意叫人唱歌,到后来的学习成绩、工作单位、嫁人,没有一样不是被比较的。
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我取得了外人都觉得很棒的成绩,站在“聚光灯”下,我内心的声音还是,“你不够好,你远远不配”。
一度我坚定地认为,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我肯定不走这个老路。但小D生下来第一年,我就啪啪被打脸了。
我们互相比较怎么当妈,我们比较自己的孩子,大家都不自觉地走进了这个当妈的奥运会里,似乎总想有个排名,如果能十项全能就更好了。
这件事我当时是不自知的,直到如今当妈快6年了,才发现,比较真的是很多无谓焦虑的源头。
因为有了对比,开始感觉自己很“无能”,开始觉得孩子“不行”,然后就会急火攻心,对孩子吼叫。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发火,其实也是来自于自己的无力感。
今天就想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下,我这一路走来,是如何建立关于比较的心理抗体。
比较的三大bug
说实话,人在这样一个世界上,要做到完全不比较是不可能的。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只要和人打交道,有意无意我们都会做比较,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就像我管理自己情绪时不会要求自己不能发火一样,我也不会一味地压抑自己,拼命要求自己不去比较。但我会在自己心平气和的时候,退一步来看看,自己习惯做的比较,有哪些bug。
我们不是进行“公平”比较,经常都是拿着自己或者孩子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比,而忘记了任何一个人都是整体,也许对方的缺点正是我们的优点啊。
别人家孩子2岁就能说话很利索了,我家怎么不行。但别忘了,你们家孩子2岁大运动非常超前啊。
她看书学习好快啊,总能总结输出到位,我怎么前看后忘。但别忘了,你的厨艺、整理家务的能干,理财能力,这些都是她完全不行的啊!
缺少全局意识,就会让我们只记得自己有多少缺点,别人有多少优点。我们的自尊自信就这样被一点点消磨了。
其次呢,我们总是倾向于拿自己的100%真实和别人“展示”的那部分进行比较。
我是这几年越来越明白这句话,“鞋子舒不舒服,脚知道”,生活舒不舒心,只有自己知道。
成年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的,只不过大部分人都学会了展现其中的一部分。
最后呢,就是在做比较时,忘记放上了时间的维度。
我们经常会说的那句话,“她什么都好”,即使这句话是对的,但这些“什么都好”,也不是一年里面全部做到的,也许是她过去十年的累积而已。
可是人的自我植入很可怕,我们就会以为她同时可以完成这么多事,而且样样有成,对比自己那真的是一事无成了。
这些就是我当时自己总结的三个bug,它们就像是个暂停键,当我忍不住又因为比较,而备受打击的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
但bug只是“止损”,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正面”来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自我认知。
那我做了什么呢?这三件事。
1
自我画像
这是从一个美国心理学实验里受到的启发,你们可以先看看下面的视频。
老朋友们都知道,我很喜欢记录,记录手账、记录情绪日记,坚持写这个公号,因为写下的文字是梳理自己情绪和思考最好的方式。
那我还有个习惯就是定期“自画像”,刚刚当妈妈的头几年,我基本上每大半年就会做,找个舒服不太累的晚上,确保小D睡了,然后对自己做个评价小结:
我擅长什么?
我喜欢做什么?
过去半年,我长进了哪里?
朋友评价我哪里很棒?
一开始做的比较频繁,而且还会找自己信任的朋友或者家人(注意不要找打压型的人),听听他们的评价建议。
非常有意思,最开始,我连自己一个优点都写不出来,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唯一的优点还是找闺蜜聊了以后,自己才写下来的。
但后来慢慢地,这个清单就变长了,写起来也流畅了(嗯。。我确定不只是因为脸皮厚了)。
很多人也许会问,既然叫“自我画像”,为啥不写自己的缺点呢?因为作为总爱比较的我,当时每天日常里都在提醒自己的缺点,而总是忘记看到自己的优点。
“我们平常花了太多时间去企图修正已经很完美的东西,我们该花更多时间来欣赏我们真正热爱的事物。
你远比你认为的更美丽,更棒”。
2
带着目标生活
打下这个副标题,我自己也吓一跳的。我个人是很不喜欢纯粹的鸡汤,但这句话真的很鸡汤。
可这就是我这几年的真实体会,每个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的目标是不同的,其实真正对得起自己的幸福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好了。
但太多人自己不定义目标,于是只能背负他人目标来生活,这肯定就会活得累。
工作中只有老板要求的绩效目标,而没有职场规划的目标;生活中只有养育孩子的目标,却没有个人成长和关爱自己的目标。
因为自己没有目标,就只能被其他人的目标带偏,还养成了爱抱怨、不敢为自己负责的坏习惯。
那么怎么定义“目标”呢?毕竟大部分人也许会说,我就是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的。
“目标”不需要宏大,我记得当妈第一年我定过的目标有下面这些:
起床后把家居服换掉
每晚要认真擦完护肤品才睡觉
一周读完一章《魔法岁月》,并且可以总结要点
每周学习一个带娃技巧
都不是雄心壮志,但作为刚刚开始一个人带娃的全职妈妈来说,这就是我生活的蛮重要的目标了。
说实话,喜欢比较的人,一般来说都是自我要求比较高的,而因为有了目标,而且也希望有机会能够继续给自己的目标“加码”,我慢慢就把关注点内收了。
当然,当时并不自知是在“内收”,只是纯粹地觉得,自己那么多事要完成,真的没那闲工夫每天去研究别人在干啥了
而如今我回顾时,我发现这样的“带着目标生活”带给我的不单单是停止比较,而是让我发现,自己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
那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像第一点的靠别人给予,而是无数无数次的“靠自己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给予的。因此就越来越不会因为担心别人的评价而感到失落。
所以啊,不用去比较那个人为啥做了那么多,也许她起点就是从“今天起床不穿睡衣,晚上要洗脸”开始的。
3
全然接纳
这是前不久刚写过的话题《孩子自卑还是自信,根源都是它》,里面谈到了“接纳”。
很多人对于“全然接纳”是有误解的,总以为“接纳”就是“不努力”了。并不是这样的。
全然接纳意味着,我接受现在的样子,但也接受我想变得更好的愿望。
当然,首先要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
我也见过很多人,了解自己了,目标也有了,但是就是很懒不想行动。然后过段时间,目标没完成,又陷入了比较他人,全盘否定的恶性循环。
说实话哦,我们都有孩子了,也都在这个世上活了几十年了,自己到底是怎样的自己最清楚。
如果你真的蛮懒的(不是贬义词),那么就调低自己的目标,尽可能地接纳目前的状况。
人,最怕的就是“又懒又贪”,每一个成功或者改变,都是有“代价”的。天上掉馅饼的事,我很早就意识到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那如果你认清自己还是渴望改变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说,怎么可以保持持续成长的动力。
我有个小方法,每次真的很想改变但难免犯懒的时候,就会幻想一个“未来的自己”,来说服“现在的自己”。
“未来的自己”是基于第二点自己所定的目标,说服的过程会罗列自己第一点的优势,帮助“现在的自己”分析,可以怎么做,如何开始第一步。
这个方法对我很好用,因为它再次强调了“为什么”做这件事,人一旦清楚了“为什么”,那么“怎么做”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了。
当然,这个方法要有效,最关键的前提还是来自于“目标”的定义。
如果这件事不是你非常想做的,那么还是回到接纳自己的现状,而不是强求自己改变。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没那么多观众,自己舒服才是真的舒服,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要追求变好,但不要追求比别人更好;要追求幸福,但不要追求比别人更幸福。
这个道理我也是这几年才想明白,幸好还不晚,希望你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