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文章

培育孩子的边界感教会孩子说不树立心思安全间隔

时间:2019-12-24 19:31:33  阅读:7110+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原创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朋友有口臭,我该不该告诉他?”

“朋友感觉自己的奶茶很好喝,邀请你喝一口,你会怎么做?”

“怀疑朋友整容了,要不要问问他?”

这些常见却又令人窒息的问题是综艺娱乐节目《非正式会谈》第五季第三期的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诸如“要不要提醒朋友有口臭”这样尴尬的问题,提醒了怕影响朋友与自己的关系,不提醒又担心朋友在其他人那里获知事实被加倍打击。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让我们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心理咨询师李松蔚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这个的现象:当我们犹豫要不要向对方说出实话时,其实内心在揣测对方的接受程度,即对方人际交往的边界在哪里,对方会如何解读自己文本背后的意义。我们难以确定对方会有怎样的反应,所以才会产生左右为难的感觉。

也就是说,让我们产生尴尬情绪的原因主要在于心理界限

布琳·布朗《脆弱的力量》心理界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正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人的心理界限,所以会被一些尴尬的情况所困扰。

我们每个人生活都离不开“界限感”,缺乏“界限感”不仅会让我们失去亲密关系,有时甚至会让我们失去自我。童年正是养成界限感的重要时期,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童年时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形成“界限感”并认识他人的心理界限,就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孩子缺乏“界限感”有什么表现?

1.责任意识模糊

孩子在学习走路时经常会摔倒,我们作为父母很自然地会顺手把孩子扶起来。小小的举动在成年人眼中虽然不算什么,但却在孩子身上深深埋下了责任感模糊的种子。孩子本该自己站起来,父母的举动却让孩子误以为帮助他站起来是家长的责任

长此以往孩子将会模糊自己与家长之间的责任,上学把家长替自己背书包当作理所当然的事,长大就会将找工作、买房子也看成是父母的责任。这种“界限感”的缺乏会让孩子把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一个需要家长事无巨细照顾的巨婴。

2.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缺乏“界限感”的另一个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甚至会把别人的东西看作是自己的。

前几天我带孩子去同事家玩,孩子看到同事家里有个很可爱的小熊玩偶,没经过任何人同意就抓起来玩。我看到之后让孩子给同事道歉,同事笑笑说干嘛那么小气。我说,如果不在孩子小时候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长大之后他就有一定的概率会把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当作理所应当。

小孩子任性拿别人东西,我们大人不会说什么。但是孩子也有长大成人那一天,到时还是保持一样的坏习惯,就没有人会包容他了。

3.不会说“不”

不会说“不”也是典型孩子缺乏界限感的表现之一,孩子无法清晰界定自己与别人责任之间的界限,长大后在生活工作也难以获得舒服的社交距离。生活中经常有些小朋友们不会拒绝其他人的请求,明明不是自己的责任却总要被迫承担。

虽然我们老话说“吃亏是福”,但是孩子总是被其他人一味索取而不知道拒绝,最后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出现心理问题。

培养“界限感”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培养孩子的“界限感”本质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心理安全距离”。距离产生美,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都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培养“界限感”正是告诉孩子与人交往合适距离的过程。

二、培养孩子的“界限感”其实就是建立孩子的“心理安全距离”

1.何为心理安全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特曼提出,心理界限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这种界限用于区别自我、保护自尊,从而保持社交心理舒适。

建立心理安全距离本质就是让孩子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保持心理舒适,即按照交往对象人际关系或社交情境的不同,调整与对方交往的方式和距离。

2.调节心理距离的三要素。

怎样才能合理地调节心理距离呢?有三个要素至关重要,家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心理安全距离:文化背景差异、社会地位差异和性格差异

不同国家的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自我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所以和不同国家的人交往时,应先了解他们国家的文化状况。

另外性格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和心理安全距离有关,一般性格内向或者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会需要更大的自我空间。

如此一来,孩子明白和不同的人交往有不同的相处方式,就更容易和其他人交往。

了解了培养孩子的“界限感”其实就是建立孩子的“心里安全距离”,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呢?

三、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

1.父母坚持“界限感”。

要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家长也一定要以身作则坚守界限。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做,比如定下的规则一定要让孩子遵守,家长一定不能心软。让孩子清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饭、收拾玩具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能交给大人来做。

家长要懂得拒绝孩子,让孩子知道没有一种爱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感恩。

2.给予孩子足够安全感。

帮孩子建立“界限感”的前提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只有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才能在建立“界限感”过程中不卑不亢。有很多时候父母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比如“你考试考这么差,让妈妈伤心死了。”这样的话,把自己心情不好的责任强加到孩子身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长久以往孩子会失去安全感,未来与其他人的交往也会举步维艰。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这样孩子才能成长过程中变得既有责任感,又懂得拒绝不合理的请求。这样的一个过程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家长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一方面要坚守底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方面又要给予他们足够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

今日互动话题:各位家长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孩子缺乏“界限感”的现象?您又是怎样解决的呢?欢迎一起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