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大学快一个月了,不喜欢学校环境和专业,怎么办?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问题“读大学快一个月了,不喜欢学校环境和专业,、、、”。细细想一想,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的,这样的一个问题还是很有普遍性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说说我们的理解和看法。 84
如果某位大学生碰到了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呢?是要复读呢,还是继续读大学呢?
这位学生的家长清楚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在没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为了鼓励孩子(学生)专心学习,也会说“大学很美好,大学很精彩”之类的话。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中学生就对大学有了更多的期待,甚至会认为“大学就是天堂,大学就是终点站”。
其实不然,大学就是一所高等学校而已,这里是大学生读书和做人的地方;大学是人生的又一起点,大学生们需要确立新的目标;大学是就业前的最后一站,学生们需要习得专业相关知识,养成系统思维能力。
回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上来,既然“不喜欢这个学校环境和专业”,为什么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还填这个学校和专业呢?这个志愿是谁填的呢?当时是怎样考虑的呢?
高考志愿是人生的重要选择,不可马虎,不可轻视。如果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好好考量自己的性格和未来职业规划,再去填志愿,是有可能避免这样的处境的。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很多家长会怀着对孩子全权负责的心态,代替孩子做出了自己认为最完美的决定。但是,很可能是事与愿违,这种大包大揽的行为,带给孩子的不一定是一条阳关大道,反而可能会导致孩子很深的厌恶和巨大的痛苦。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学生自己要主动起来,要有主见,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志愿填报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兴趣、能力、价值百科观等;志愿填报最重要的责任者和主体也是学生自己,最终做决定并为此承担责任的人,一定是学生自己。而家长应该做个好“参谋”,不要做“总司令”。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学生本人要问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兴趣和性格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专业适合我呢?我能上什么层次的学校?我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以后去什么行业工作呢?我是选择去一线城市、沿海城市,还是省内城市工作?
这上面的几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仔仔细细地考量和评估自己的情况,才是对自己负责,才是有助于自己的未来。这样的过程就是“抬头看路”的过程。人生方向很重要,“南辕北辙”的行为要不得。选择大于努力,只有方向选择正确,努力才有意义。
要不要复读,相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还是一件比较难下决定的事情。尤其是上了大学后,还想去复读的。
这样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还是要看每个人的,自己的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如果非要去复读,那就要对自己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这样一个时间段,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未来提高的空间在哪里?
我是一个心态很好的人吗?
我的学习习惯如何,不好的习惯今后可以改吗?
我对未来一年的拼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吗?
这个自我分析很重要,一定要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情况。
你要好好地去考量和评估一下自身情况:把利弊相关的每个情况列举出来,看每项情况占多大比重。最后,你要进行评估。优势大于劣势,就是可以复读的;优势小于劣势,就不适合去复读。
刚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比较在乎学校的硬件设施,譬如:学生宿舍是带洗手间的公寓还是老式的楼房,图书馆、体育馆、食堂等建筑是不是很气派,体育场有没有草皮,教室能不能多媒体教学,如此等等。
但是,如果用这些指标来衡量一所高校的好坏,那就大错特错了。北大的很多宿舍和教学楼都是几十年前的旧房子,而不少毫无名气的院校却气派无比,其漂亮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座公园。
必须承认,优越的硬件设施能够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宽敞明亮的教室当然能够让学生听课时心情更加愉快,可是,如果讲台上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再好的教室又有什么用?雄伟气派的图书馆当然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可如果图书馆里找不出几本像样的书,图书馆又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是去读大学的,不是去欣赏校园环境的。对于大学来说,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只是一个过客。四年以后,任何一个人都要从这里离开的,走向人生的下一段旅程。即使校园环境再美丽,硬件设施再漂亮,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除非你赖着不走。
在大学期间,多学习一些专业相关知识,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与同学、老师交流,才是大学生要做的事情。当你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你会收获得更多。不喜欢本专业没关系,你可以把成绩绩点搞上去,争取到转专业的机会。如果转专业行不通,你能够保证本专业课程合格能拿到毕业证书的前提下,然后去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
最后说结论,重点或非重点大学都是一个人的新的起点,并不是未来发展的终点。非重点大学一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事在人为,发展的主动权,始终在自己的手上。
大学的牌子是不变的,但个人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不要对复读这件事,过于执着。
公众号:苏先生咨询——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生涯引导、职业规划和发展。
责任编辑: